
台州府城墙环绕临海古城而筑。相传系东晋辛景为抵御孙恩农民军建造,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。城的范围,周长实测6000米。原有7门,门上皆有楼,城内原有子城。是州、路、府的保护城。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均作多次修缮和增高加固。现存较完整的西、南两面,计2200余米,是浙江省唯一保存较好的城池。城门尚存靖越门、兴善门、镇宁门、朝天门4处,1984年在西城中段(原括苍门旁)新辟望江门,门墙高矗,门洞三开,东接巾山路,西通望江大桥,是一城乡交通枢纽,亦为望江览景胜地。
城墙建筑结构极具特色:一是各城门的楼与下面通道顶有一呈长形的“天井”,成为又一道防卫措施;二是沿江城墙的“马面”,其凸出而不是一般城墙的方形,而是一面方一面弧,即靠江上流方向的都是无棱角的,使城墙兼具军事防御和防洪抗洪双重功能。
城墙为临海城区防御外敌和抗洪防洪发挥了重大作用,靖越门、兴善门、镇宁门、望江门、括苍门等城门城墙和四个瓮城、八个敌台、13只墩台(烽火台)至今古风犹在,昂首屹立在灵江之滨。城墙北枕大固山,南接巾子山,前绕灵江,东滨东湖,城北部最为险峻,逶迤曲折,气势恢宏,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地势险要,因其敌台的建造为北京八达岭长城之样板,人称“江南八达岭”。
台州府城,始建于晋,成于隋唐,北枕龙固,南接巾子, 两山相峙;灵江汇永安、始丰之水绕城而过,两水相依。 城依山,山傍水,水抱城,山、水、城相融,群城群塔,构成古城独特风格。

紫阳古街全长1080米,宽4至5米,为南北走向,贯穿古城区,是目前国内最长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历史古街区。
古街建筑多为二层木结构,青砖黑瓦,临街走廊、门窗上雕刻着各种花纹,拱梁雕刻非常精细,多从“福”、“运”、“平安”方面考虑尽多,房柱雕梁画栋,“狮子”、“鹿”等和“花鸟”“龙凤”;柱头、门上有“木雕、灰雕、石雕”三雕结合,形象逼真,正是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。
古街两侧商铺林立,药铺、染布坊、茶馆、酒楼等百年老店鳞次栉比,热闹繁荣。长期积淀的民俗风情、文化内涵、古老名店,显示出无限的魅力。是台州府城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街区,是临海千年府城的一个缩影。
西门街是千年府城的主要商业街区和交通要道,东西走向,与南北走向的第一老街紫阳街交汇。西门街全长637米,是临海最具特色和个性的历史街区,也曾是历史上台州府城商业最繁荣的地段。
西门街商铺林立,旗幌招展,传统作坊四处可见,有创办于清道光年间以蓝印花布闻名的章敦茂染坊,有经营草药出名的回春堂。每处街坊中间都有一堵跨街而建的防火墙,此墙在北宋前原是隔墙,当时因商业与手工业蓬勃发展,为便于设店开铺,宋朝时给以拆除,却带来了火灾隐患。到了清代,知府李鸣梧为防火,拨款创建公墙,即今日可见的防火墙,每墙“高三丈一尺,长五六丈或三四丈,拱门高一丈四尺”。
西门街末端,是江南长城西入口处,建有瓮城和朝天门,城门是通往杭州、金华、衢州等地的交通要道。

坐落古城内东南的巾子山,高约100米,今存多宝塔、东西两塔及南山殿塔。
多宝塔建于元代,在巾山西麓,因塔的各面面砖和壁龛上刻有佛像(原有佛像1003尊).故又名千佛塔.千佛塔经受了700年的风风雨雨.屹立至今,不但在艺术上是个罕见的珍品.而且在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,日本出版的《东方大观》、《世界民族汇编》都曾刊登过千佛塔的照片。
始建于唐代的东、西塔分别位于巾山两峰之巅,东(大)塔又称万年塔,1865年,台州知府刘敖命庠生大田赤水人徐万年等重修。东塔与西(小)塔合称为大、小文峰塔,两塔原为砖木混合结构,后改为砖石结构,均为五级六面,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。大塔螺旋中空,面面有窗,登临眺远,古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,内壁不少塔砖有篆书铭文,乃邑廪生李用仪所书。
南山殿塔位于西峰西南侧的南山殿前,形式、结构与东西塔相似,始建于明代。

位于临海市区,以紧临台州古城墙东侧而得名,原为城北白云、山宫数溪汇合处.
宋熙宁四年(1071),郡守钱暄开凿为湖。南北长近500米,东西宽约150米,湖分前湖和后湖,湖中有洲渚.洲上多亭阁.前湖月堤上“浣月洲”居全湖中心,后称“樵云阁”.其南又有湖中洲.洲上建有“湖心亭”。亭阁三层,飞檐八出,高瓴流瓦,翘角滴翠,气度宏伟,构造精巧,为全湖览胜之佳处,古今游者留下颇多诗词对联,如“四壁云山天上下,一亭风月水中央”、“四面轩窗宜小坐,一湖风月此平分”。九曲湖桥东侧有“半勾亭”,单层六角,以六石柱擎撑水中。后湖樵云洲上原有荣禄祠、文昌阁、逢源楼等。今尚寸逢源亭,长石平架,护以栏板.桥孔沟通东后湖与西后湖之水,意为左右逢源。西后湖北侧又有一洲渚,广约0.6公顷, 1983年辟为“儿童公园”。
来源:中国第一府城网 http://www.lhdyfj.com/